極客網?極客觀察8月15日 上周,OpenAI終于發(fā)布GPT-5,許多人期待它能帶來驚喜。
YouTube播主Mrwhosetheboss對GPT-5進行測試。他發(fā)現(xiàn),讓GPT-5創(chuàng)建象棋游戲時,表現(xiàn)優(yōu)于GPT-4o-mini-high;撰寫視頻腳本時,GPT-5比GPT-4o更好;此外GPT-5能根據任務分配最適合的模型。但是,如果讓GPT-5生成YouTube縮略圖和生日派對邀請函,GPT-4o表現(xiàn)更好;而且,誘導GPT-5編造事實會更容易一些。
很快就有更多人對GPT-5表達失望之情。一位用戶稱,即便是付費版本,它也是垃圾。Gary Marcus稱,GPT-5過度炒作且令人失望。
大模型進步,不再大踏步
隨著GPT-5的表現(xiàn)欠佳,人們漸漸形成一種態(tài)度:“生成式AI技術固然重要,但并不一定能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近期之內,人工智能的性能或許不會比現(xiàn)在好太多?!?nbsp;
實際上,2024年春季時,奧特曼曾告訴工程師,下一代模型會比GPT-4出色得多,但到了今年秋季,結果卻令人失望。GPT-5的確有一些進步,但相比從GPT-3跳到GPT-4帶來的進步,提升幅度明顯小得多。
有人曾比喻說,預訓練模型如同生產出汽車本身;而訓練后改進模型則是對汽車進行性能升級。隨著預訓練過程的拓展,產出的“汽車”會不斷增強。然而,當進步速度放緩后,行業(yè)關注的是如何讓已造出的“汽車”性能更優(yōu),工程師們搖身一變,成了“汽車修理工”。
在編程方面,GPT-5的基準測試成績更高,文字表達也更自然流暢,但它的進步并不是什么巨大突破。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人工智能公司所謂的推理能力不過是一種脆弱的幻影,一旦超出訓練數(shù)據的分布范圍便會消失。在基準測試中雖然能取得好成績,但與真正解決日常問題所需的推理能力并非一回事。
Gary Marcus稱:“雖然2025年的大模型在基準測試中成績更好,但我并沒有聽到有多少AI公司宣稱2025年的模型比2024年實用很多?!?nbsp;
曾經的縮放定律,越來越不奏效
實際上早在2020年1月,《紐約客》報道稱,OpenAI發(fā)布一份名為《神經語言模型的縮放定律(Scaling Law)》的報告(參與撰寫的包括現(xiàn)任Anthropic CEO Dario Amodei),認為只要擴大大語言模型的規(guī)模,增強訓練強度,模型就會越來越好。
論文發(fā)表幾個月后,OpenAI發(fā)布了GPT-3,它似乎印證了縮放定律的正確性。GPT-3的規(guī)模是其前身GPT-2的10倍,性能也有了飛躍性的提升。
如果縮放定律是確定的,那就意味著AGI觸手可及。大約一年后,OpenAI首席執(zhí)行官山姆?奧特曼發(fā)表了一篇題為《萬物的摩爾定律》的博文,稱AI將接管越來越多的工作,創(chuàng)造無窮財富。他堅信:“這場技術革命勢不可擋。世界的變化將迅猛而劇烈,因此,我們需要在政策上做出同樣重大的調整,以分配這些財富,讓更多人能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nbsp;
是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縮放定律呢?當然不是。人工智能企業(yè)家、紐約大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榮譽退休教授Gary Marcus曾反駁稱,所謂的縮放定律并非像重力那樣普適,而僅僅是一種觀測結果,未必永遠成立。
博文遭到了許多行業(yè)大佬的反對,比如Greg Brockton、Yann LeCun和馬斯克等。Gary Marcus回憶說:“在我寫過的所有文章中,從未有一篇像這篇一樣遭到那么多反對?!彼踔帘粰C器學習產業(yè)驅逐。
沒多久,ChatGPT用戶量達到1億。2023年3月,OpenAI推出GPT-4,性能再次大幅提升,風險資本看到了機會,大規(guī)模涌入。
自那之后,AI的進步速度突然放慢。兩年多來,OpenAI并沒有推出重磅模型,于是一些專業(yè)人士開始質疑,認為縮放定律已經失效。
TechCrunch在一篇文章中說:“如今似乎所有人都承認,在預訓練大型語言模型時僅僅投入更多計算資源和數(shù)據,不足以讓它們變成某種全知全能的數(shù)字神靈?!?nbsp;
盡管如此,這種觀點的聲音極為微弱,行業(yè)大佬仍然宣稱AI很快將超越人類。
大模型能力進步失速,將對AI經濟產生巨大沖擊
如果事實證明縮放定律失效,將對AI經濟產生巨大沖擊??萍挤治鰩烢d Zitron直言不諱地稱:“生成式AI市場將創(chuàng)造500億美元的市場,但不是萬億級別。”Gary Marcus持相同觀點:“500億美元差不多,最多也只有1000億?!?nbsp;
假設上述觀點是正確的,那么在未來幾年內,人工智能工具只能取得穩(wěn)定但漸進的進步。許多人會定期使用,但用途有限。人工智能不會大規(guī)模擾亂就業(yè)市場,至于所謂的AGI,更是顯得不切實際。
有分析認為,如果美國繼續(xù)炒作AI,風險將是巨大的。在美國股市中,約有35%的市值與七大科技巨頭有關。在過去18個月,這些企業(yè)在AI領域的投資高達5600億美元,但相關收入只有350億美元。
從樂觀角度看,21世紀30年代仍有可能孕育出AGI,即便永遠無法讓人類工作自動化,也可以刺激AI行業(yè)催生出更復雜的解決方案。(小刀)
- 人形機器人為何進展緩慢?伯克利專家:因為數(shù)據量差了10萬年
- “AI泡沫”可能要破滅了?華爾街憂心忡忡
- 特朗普 “混改” 英特爾:全球半導體格局“碎片化”風險進一步加劇
- 外媒評北京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進步神速,比真人刺激
- GPT-5難續(xù)輝煌:縮放定律失靈,AI經濟規(guī)??挚s至千億級?
- 美國AI正快速催生億萬富豪 但對整體就業(yè)市場影響不大
- 大模型訓練“練兵千日”,別輸在AI推理“用兵一時”
- 硅谷告別躺平時代!996甚至007套餐已經安排上
- 來自上海WAIC的信號:AI大模型實現(xiàn)飛躍,人形機器人進步神速
- WAIC 2025觀察 | “沖上去”的超聚變,如何做智能體時代的探索者?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